商会与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凝聚力
admin
2017-04-27 18:40
摘要:商会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,有不同的层面和形态。 比如说战略文化、制度文化、运营文化等,打造独具特色的商会文化,就是要牢牢把握商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,使不同行业、不同区域的商会都具有各自的特色,这对增强商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 商会是近年来才蓬勃发展起来的,历史还相对较短,商会的形态也不尽相同,有以业缘为基础的同业商会,也有以地缘为纽带的地域商会等,各类商会的宗旨、作用、职能等还在摸索建立的过程中。 一个商人,如果对自身所属商会文化及自身文化属性认同,就容易亲近商会,亲近同仁,从而促进会员间的交流和团结。
01
商会文化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对商会会员个体文化信仰的提炼和升华,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工作去培养和建立。
比如有些商会着力推行的民主文化,力求打破商会一言堂的专断作风,通过会长办公会形成集体决策,秘书处根据集体决策开展工作,可以让会员对商会产生主人翁的意识,有利于凝聚和团结会员;又比如我们商会着力打造的和谐文化,通过开展“缘聚”活动,促进省内各地各级会员的广泛接触,不仅为会员合作奠定基础,也是促进会员团结、增强商会凝聚力的手段;
这些举措都是将商会的文化建设具体到商会的日常工作当中,但商会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独立的文化活动的举办,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一方面提升会员的个人文化素质,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,在会员间形成了以集体办活动,以活动促交流的氛围和共识。
02
商会在企业抱团发展中发挥着聚集人脉、商脉和财脉三方面基础性作用,凭此促进企业间加强合作,抱团发展,提高竞争力。
通过商会平台的搭建,每一个加入商会的会员都有机会结识更多的企业家,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,这是商会发挥的人脉拓展作用。有了人脉,才有抱团的前提,同为企业家,有相似的理想和追求,从而有抱团的动力和能力。 所谓商脉,即通过会员间的交流,信息共享,思维碰撞,能突破单个企业家的视野、信息和判断等各方面的局限,从而比较容易发现到更多商机,寻找到更多投资渠道。
同时,也可以在会员间开展业务往来,优势互补,从而降低经营成本,提高利润率。 所谓财脉,即单个会员容易受个体资金状况的制约,很多好的项目、好的投资机会无法开展。
03
近年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对新形势下商会的作用、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,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商会组织。面对许多的新情况、新特点、新变化,商会如何跨越发展成为每一个商会管理者转型发展思考的方向。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,商会建设已从“草莽时代”迈向理性、成熟、转型跨越,商会已进入“互联网+”新时代。
互联网商会新时代的转型,人们的观念在改变,全国上下点燃了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热潮,企业也在转型升级,商会作为桥梁纽带更是如此,创业、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商会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扮演的角色将既是为政府与企业提供服务的智库顾问,又是兼具策略、组织、实施与引领功能的商业领导组织。
04
在企业管理中,是倾向人治还是法治,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,也不尽相同。
西方企业大多是法治,中国企业大多是人治;大企业以法治为主,而小企业以人治为主。法治有公平的优点,也有冷漠的不足;人治容易导致专断,但也有温情的一面。实行法治的西方国家产生过很多全球知名大公司,而实行人治的中国小公司也有很多不断成长为成功且成熟的大企业,因此,不能简单的讨论人治与法治的优劣。
把法治和人治两种手段有机结合,不走两个极端,法治需要人情来实施,人治也需要法治为依托。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么完美,中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悠久的国家,人情在企业管理中的正面作用很明显,但负面作用更大。因此,我认为在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,一定要不断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。法治的企业最大的优点在于有一套纠错机制。这样,个人可以退出或死亡,但企业可以依靠制度而长青。任何人都是企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,零件坏了可以换,但整部机器仍在正常运行。
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